|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执行信息公开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机构设置

 

绥法“枫”景线 | 温情调解破僵局 司法护航助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26 16:03:33


“没想到不用走漫长的鉴定程序,短短一个月就解决了困扰我们一年多的难题!”在北林法院西长发人民法庭,绥化某科技公司项目负责人紧握着承办法官的手,难掩激动之情。近日,这起标的额达1500余万元、横跨黑皖川三地的光伏项目施工合同纠纷,在法官的跨域调解下圆满化解。


时间回溯到2021年6月,绥化某科技公司与安徽某新能源公司签订光伏项目施工合同,约定由安徽某新能源公司负责项目管桩施工,合同中明确“因施工服务造成的一切损失由施工方承担”。施工过程中,双方合作顺畅,直至2024年1月,绥化某科技公司在巡检中发现施工现场水面漂浮着部分断桩,一场关乎项目质量的纠纷就此爆发。

经双方共同挖掘核查,项目管桩不仅入土深度未达设计标准,断桩管腔进水还可能引发冬季冻胀问题,直接影响光伏电站的使用寿命与发电效率。绥化某科技公司随即要求对已施工的一万余根管桩全面排查整改,但安徽某新能源公司以“问题影响范围有限”为由,未开展排查修复工作。多次协商无果后,绥化某科技公司一纸诉状将安徽某新能源公司诉至西长发人民法庭,并递交三份鉴定申请,要求对工程质量、整改方案及修复造价、发电损失进行专业评估。

“这类光伏工程质量纠纷,单是鉴定程序就可能耗时半年以上,还可能产生数十万元鉴定费用,对两家企业都是沉重负担。”承办法官在庭审后敏锐意识到问题的关键。考虑到涉案企业分别位于黑龙江、安徽两地,且绥化某科技公司的总部远在四川成都,简单判决不仅会加剧企业负担,更可能让光伏项目陷入长期停滞,进而影响新能源产业布局。

一场跨越千里的调解攻坚战就此打响。承办法官每天与双方代理律师线上沟通:一方面向安徽某新能源公司释明合同约定的质量责任,结合光伏工程管桩施工的行业标准分析违约后果;另一方面向绥化某科技公司说明鉴定程序的时间成本,引导其理性评估损失范围。

经过五轮“背对背”沟通,双方终于同意面对面进行协商,但新的难题随之出现——安徽某新能源公司对绥化某科技公司提出的损失核算存疑。为打破僵局,承办法官协调安徽某新能源公司代理人奔赴绥化某科技公司成都总部面谈,调解期间,法官既要安抚绥化某科技公司的维权情绪,又要解答安徽某新能源公司对整改难度的疑问。

“项目细节法官比我们了解的都清楚,连绥化当地冬季冻土深度对管桩的影响都了如指掌。”安徽某新能源公司代理人坦言,法官的专业素养让他们放下了戒备。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安徽某新能源公司一次性赔偿绥化某科技公司600余万元,专项用于后续管桩加固修复;绥化某科技公司自愿放弃鉴定申请及其他诉讼请求。调解协议达成当天,法庭立即制作民事调解书,并当场向双方代理人送达。至此,困扰企业一年的纠纷画上句号。

“这起案件的化解,是我们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西长发人民法庭相关负责人表示,法庭将始终坚持“司法为民”理念,把专业司法服务延伸至企业“家门口”,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司法暖流。如今,绥化某科技公司的光伏项目已启动管桩修复工程。

文章出处:绥化市北林区人民法院西长发人民法庭    

 
 

 

关闭窗口